“那是……什么?”
王承恩下意識的問道,在他的印象中好像沒有這種東西。
在旁的陳煊倒是臉期待的神色,在見識到了火藥那種神奇之物后,他的三觀已經(jīng)發(fā)生了巨大改變。
這位陛下真的無所不能。
“帶你們?nèi)タ纯??!?
關寧沒有解釋,而是帶著他們來到處工棚,這里應該是個重要儲放區(qū),還有搭建了棚頂圍墻,并有幾個重兵把守。
他喊來幾個工匠,這是工部熟手泥工,也是關寧特意教授出來的。
這個工匠從棚里拿出個破布袋,然后將里面的東西倒出部分在地上,看上去是種灰粉。
他們熟練的操作著,按照兩份河沙,份灰粉的比例配置沙漿。
關寧在旁邊看著,這灰粉就是水泥,按照正常的配比用不了這么多水泥,但這水泥算是土法制出來的,并沒有前世那么好的效用,只能多放些,保持最大的粘合力。
他底氣就是來源于此。
水泥跟火藥樣,也是穿越者必備的種田神器。
你若是用不出來,都不好意思,它的生產(chǎn)流程也很簡單,將石灰石碎成粉末狀后與黏土、鐵粉混合,用干法或濕粉鍛造成熟料,再同石膏起磨細即可使用,原料都很普通。
至于鐵粉的來源,關寧讓冶造局,兵鑄局的鐵匠,把他們煉鐵或打鐵時的碎渣收集起來,然后再篩就得到了。
這并不是主要的,關鍵在于最后步鍛燒溫度。
關寧并不知道具體溫度,大約也需要煉制生鐵的溫度。
這也是困擾古代生產(chǎn)力無法提升的普遍原因,難以維持高溫。
關寧為了煉鋼改造了高爐,做成封閉式的平爐,并且加裝了可用水力的風箱來維持。
只是這種爐腔很小,次性鍛燒的水泥很有限。
但也只能用這樣辦法。
于是關寧又建了兩個高爐專門鍛燒水泥,雖然量不大,但慢慢積累著,也足夠這次施工使用……
這時幾個泥匠已經(jīng)配好,由于原料中的鐵粉偏少,配出來的水泥漿色澤偏淡。
為了更有證明性,他還讓人找來幾塊磚石,并用水泥漿粘合起來。
“這就是您說的東西嗎?”
王承恩好奇的問道,他是第次見到。
“是的,這種東西名為水泥,等過晚上再來看粘合效果。”
水泥凝固時間是四個時辰,過晚上來看正合適。
在等候的時間,關寧又帶著幾名工匠到處轉(zhuǎn)悠,確定水壩位置。
關寧就在附近府城住下。
第二天他們早早的過來查看,只見水泥外表已是凝固狀態(tài),將兩塊石磚緊緊的粘合在起。
“可以試試強度?!?
王承恩和陳渲兩人蹲下檢驗。
手指按壓上去,并沒有傳統(tǒng)泥土粘合夯實的那種軟感,哪怕是用力去壓,也無法留下絲痕跡。
“臣想用石頭砸上去試試。”
王承恩面色驚奇的請示。
“可以?!?
得到允諾,他很快找來塊大石頭用力砸了上去,邊緣處溢出的水泥斷開,但兩塊石磚還牢牢的固定在起,沒有絲毫松動。
陳煊還找來了水澆上去,然后又用石頭砸,同樣也只是掉了點邊角。
“這……”
王承恩驚奇道:“這水泥竟然有如此效果?”
經(jīng)過這番檢驗,他已經(jīng)確定了它的硬度,昨天還如同泥漿般的東西,今天就堅硬如頑石,關鍵是他良好的粘合力。
這太不可思議了。
“事實上,個時辰的冷卻只是基本強度,到個月后,才是最終強度,比現(xiàn)在更加堅硬!”
“?。 ?
他們更震驚了!
這時王承恩突然想到,有了這東西,以后造房子,造橋,修路等都會更加便捷,也更加堅硬。
這將是建筑方面的大跨步!
關寧又開口道:“最關鍵的是它不挑材料,不需要方正的石磚,不管是什么樣的石料都能夠粘合,因為它本身就足夠堅固。”
兩人眼睛亮。
他們這才反應過來,隨意塑型,這樣就對材料沒有要求,這附近就有座山頭可以大量的開采石料,無需打磨,直接能搬來用,這就節(jié)省了很多時間,也能大大提高工程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