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五六十里的路程,武親王一邊往前走,一邊接收從前邊送回來的戰(zhàn)報,幾乎是一刻就回來一人。
報,王爺,謝將軍已經(jīng)開始渡河,水位低淺,士兵們可以蹚水過去。
報,謝將軍派我向王爺稟告,寧軍防御嚴整,抵抗強烈,且兵力應(yīng)不低于兩萬人。
報,謝將軍親自率軍渡河,此時已經(jīng)過半,寧軍拋石車威力有限,對我渡河大軍造成傷亡不大。
報,寧軍箭陣極兇猛,且有大量弩車和排弩,謝將軍的隊伍被壓回來一次,死傷不少。
報,王爺,謝將軍已經(jīng)帶著隊伍第二次殺上去了。
報,王爺,謝將軍身先士卒,帶親兵營殺上對岸,卻被寧軍將來程無節(jié)擋住,謝將軍親兵營幾乎損失殆盡,不得已又退回來了。
報,謝將軍組織五千悍卒為死士軍,為鼓舞士氣,謝將軍去甲胄,赤身上陣,沖鋒在前。
報,王爺,謝將軍已經(jīng)沖上對岸。
隨著這軍報越來越多,武親王的臉色也越來越凝重。
雖然唐匹敵沒有親至,可那程無節(jié)也是世上少有的猛將。
此人若死守的話,想要攻破寧軍防線,絕非易事。
以謝瑤之勇,可與程無節(jié)不相上下,寧軍的優(yōu)勢在于防守,且武器裝備更為強悍,楚軍的優(yōu)勢在于兵力更多,且歸家心切,所以有死戰(zhàn)之心。
那兩人都是有孤勇之氣的悍將,誰能贏了誰,其實真的不好說。
報,王爺,謝將軍已經(jīng)殺入寧軍營地,五千死士軍死傷過半,可我大軍后續(xù)隊伍也已經(jīng)跟了進去,正在混戰(zhàn)。
聽到這個軍報,武親王總算是稍稍松了口氣。
謝瑤終究還是稍稍勝了一籌,那是他愛將,他當然知道謝瑤的能力。
五千死士軍死傷慘重,雖然很可惜,但后續(xù)大軍一旦攻入寧軍營地形成混戰(zhàn),再后邊的楚軍渡河就容易多了。
只需一個時辰,楚軍就能在南岸形成絕對優(yōu)勢兵力的壓制。
那時候,程無節(jié)再勇,也無力回天。
之前武親王計劃內(nèi)是兩天渡河,看來,比計劃還要提前了些。
武親王加速趕路,帶著中軍隊伍眼看就要到潘興河北岸了。
就在這時候,又有傳令兵跑來。
報......王爺,謝將軍......謝將軍中了埋伏。
什么!
武親王臉色一變。
傳令兵道:沒想到寧軍大營里,暗藏伏兵,是寧軍大將軍唐匹敵親自率軍,謝將軍被......被唐匹敵一槍刺死。
武親王腦袋里嗡的一聲,臉色瞬間就難看到了極致。
全軍覆沒
一槍刺死
是了......
武親王驟然反應(yīng)過來。
他是得知大興城里出了叛亂,所以必須盡快趕回去,那唐匹敵若是也得知大興城里出了叛亂,必會料到武親王大軍南返會提前。
所以唐匹敵才會親自趕到這潘興河,而又不露面,不掛旗,故意設(shè)下這埋伏之計。
謝瑤是勇將,已經(jīng)攻入敵營勝利在望,自然會有所松懈,唐匹敵算計人心,已經(jīng)算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我渡河的隊伍呢!
武親王急切問了一句。
那傳令兵嗓音沙啞的說道:渡河過去的一萬多人......被寧軍死死圍困,如今還在廝殺,但,但......
后邊的話他說不出口,可武親王怎么能不知道,唐匹敵親自率軍設(shè)伏,渡河過去的那一萬多人,怕是一個都回不來了。
武親王催馬向前,趕到潘興河北岸的時候,就看到南岸那邊已經(jīng)滿是寧軍的烈紅色戰(zhàn)旗,不見大楚的旗幟。
這......顯而易見,過去的隊伍,已經(jīng)被殺光了。
算上之前渡河時候戰(zhàn)死的士兵,楚軍只第一戰(zhàn),損失的兵力可能就有一萬七八千人。
五千死士軍殺進去后,跟上去的隊伍也有六七千人,這一萬多人就像是進入了泥潭一樣,根本就退不回來。
唐匹敵......
武親王自自語了一聲,眉頭緊鎖。
潘興河南岸,唐匹敵提著鐵槍走到岸邊,在他身后,一地的楚軍尸體。
一面一面的楚軍戰(zhàn)旗倒在地上,有的已經(jīng)碎了,有的蓋在楚軍士兵尸體上,看起來格外悲涼。
他走到岸邊后往北觀看,見到了武親王的中軍大旗,于是唐匹敵緩緩吐出一口氣。
雖然比他計劃的時間提前了些,可是既然已經(jīng)打了,那就沒道理要輸給那位大楚的武神。
武親王有二十萬大軍,除去派回大興城送糧草的隊伍,再除去他剛剛擊殺的隊伍,武親王余下兵力,應(yīng)該不低于十六七萬。
而唐匹敵手里的寧軍,其實一共只有六萬人。
北岸,武親王臉色凝重的看著南邊,他現(xiàn)在看到了,唐字大旗已經(jīng)豎立起來。
武親王心里嘆了口氣。
他之前還想著,唐匹敵不敢以公平的兵力與他決戰(zhàn),只敢用數(shù)倍兵力合圍。
此時呢
他兵力是唐匹敵的數(shù)倍。
_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