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yīng)該是胡適吧,聽說魯迅先生和胡適先生一直關(guān)系不好?!?
“怎么可能是胡適?胡適因為反抗國黨壓迫思想,已經(jīng)被逼得遠走海外了。”
“……”
學(xué)生們討論半天也沒有頭緒,終于有人問馬玨:“馬玨同學(xué),你好像跟魯迅先生很熟,他這次的文章是在罵誰???”
馬玨還真知道,因為這篇文章她已經(jīng)讀過了,當(dāng)即回答說:“罵的是梁實秋先生?!?
“我想起來了,他們兩個還真有矛盾。”有人立即喊道。
魯梁罵戰(zhàn)開始于1926年,梁實秋說五四文學(xué)描寫人力車夫是膚淺的人道主義,魯迅立即寫文章,不僅批評了梁實秋,連帶著把整個新月社都罵進去了。
到1927年的時候,梁實秋諷刺魯迅、周作人是文壇霸主,容不得別人的思想跟他們不一樣。當(dāng)時正值“反赤”的高峰期,梁實秋暗指魯迅是赤黨,魯迅回應(yīng)說梁實秋“用心險惡”,兩人因此真正結(jié)怨。
后來梁實秋又罵魯迅翻譯的作品晦澀難懂,屬于“硬譯”,沒有藝術(shù)性可,已經(jīng)離“死譯”不遠了。
魯迅對自己的翻譯問題進行了辯解,兩人因此吵起來。
直到去年夏天,梁實秋寫文章說魯迅對于現(xiàn)狀不滿,卻只敢說幾句尖酸刻薄的俏皮話。魯迅時隔半年才寫這篇文章回擊,說新月派文人追求思想自由和國黨鬧起來,屬于搖尾乞憐,在真正需要反抗的地方,反而幫著國黨維持(文壇上的)治安。
這兩位打筆仗從沒消停過,直至魯迅去世。
學(xué)生們討論了一番魯迅和梁實秋,那個男生繼續(xù)念雜志,念著念著,他突然說:“咦,這首詩有點意思!”
“什么詩???”有人問到。
那男生說:“詩名《我愛這土地》,作者叫‘夜風(fēng)’。我給大家念念啊——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yīng)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fēng)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fēng),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一首詩念完,教室里無人說話,都沉浸在詩歌炙熱的感情中。
這首詩沒有那么多彎彎繞繞,直抒胸臆,表達出一種刻骨銘心、至死不渝的偉大愛國情感。它的簡單、它的真正,恰恰最能打動人,特別是熱血青年們讀來,更覺慷慨激昂。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馬玨低沉重復(fù)這兩句詩,不禁有些癡了。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