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簡陋的北大宿舍里。
由于正值暑假期間,整棟宿舍樓非常冷清,連鬼影子都見不著幾個。
“啪!”
孫作云拍死一只蚊子,將注意力重新轉移到稿紙上。他袒露著上半身,穿著一條短褲,腳上是一雙劣質拖鞋,這模樣要多吊絲就有多吊絲。但是,他正在撰寫的這篇文章,注定要載入中國近代文學史冊。
孫作云出生于東北遼寧,也即是說,他現在是個流亡學生。
他的大學生涯非常曲折坎坷,19歲時畢業(yè)于東北大學附中,本來可以免試保送進入東北大學。但他卻孤身前往上海,憑本事靠近了復旦大學。
孫作云在復旦讀了不到一年的書,突然“一二八事變”爆發(fā),日寇悍然入侵上海。復旦學生們發(fā)起組織義勇軍,孫作云毅然投筆從戎,棄學加入了積極抗日的十九路軍,負責給前線殺敵的將士們運送彈藥。
這一仗打得稀里糊涂,中日兩國居然和平休戰(zhàn)了,復旦的學生軍也隨之解散。
孫作云他們這些學生就尷尬了,當兵當不成,上學也上不成。一氣之下,孫作云干脆跑去北邊,當年就順利考入北大讀書。
孫作云馬上就要讀大三了,他前些天看到周赫煊的新詩《贊美》,于是決定寫一點什么。
就當是,提前寫畢業(yè)論文吧。
書桌上擺著十多本參考書,外加厚厚的一摞雜志,孫作云下筆如有神,很快稿紙上就出現一行行鋼筆字——
“《論‘現代派’詩》
(一)中國新詩的演變三階段
從胡適先生的《嘗試集》算起,新詩到現在已有十多年的歷史……到現在新詩走到最迷亂的道路,新作家們又各自標新立異,而新詩形式的不固定,也是造成混亂原因之一……
我把新詩的發(fā)展分為三個階段:1郭沫若時代,2聞一多時代,3周赫煊時代。
第一期:郭沫若時代的作家,非常多,也非常龐雜。不過這時代的詩,意境與內容,盡管彼此不同,但其共通的特點是形式的不固定,不講韻腳……
第二期:以聞一多與徐志摩兩先生為代表。徐先生的詩歌特點是流利,清瑩,華麗……和聞先生同派的詩人是陳夢家先生。陳先生的詩,意境與形式并茂,且不為人藩籬,最能表現自我的一位詩人……這一派詩的特點,是形式的勻整,音節(jié)的調葉,且取材亦較他人為高。
第三期:以周赫煊先生為代表,和周先生同派的有戴望舒、施蟄存、李金發(fā)等先生。這派詩的開端,是周先生的《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簡單的兩句話道盡了人間丑惡。這首詩用新奇瑰麗的意象,給后來的詩人們帶來許多影響。這派詩是現在國內詩壇上最風行的詩式,特別從一九三二年以后,新詩人多屬于此派,而為一時之風尚。因為這一派的詩還在生長,只有一種共同的傾向,而無顯明的旗幟,所以只好用‘現代派詩’名之,因為這一類的詩多發(fā)表于《現代》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