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手機端m.biquwu.聽了族長太爺這話,徐氏略帶感傷道:“敏娘與二房的關(guān)系除了婚約之事不好提,孫老爺生前同先翁生前情比手足之事倒是無需瞞著。(.qibiwu.)
當(dāng)年孫氏婚配之事,本就是族長太爺?shù)昧司┏嵌咳珷斖懈兑皇职k,自是曉得其中緣由。
說起來,不好計較對錯,只能說孫氏與二房無緣。
孫敏是浙南巨賈孫夢生老生女,又是獨女。孫敏十來歲時,孫夢生已經(jīng)年逾花甲,發(fā)妻已喪,便想要將這個女兒托付給至交老友三太爺。一是因與三太爺?shù)慕磺樯?舍得將萬貫家財都做了嫁妝,而不是便宜旁人;二是孫家后繼無人,將女兒嫁到外頭怕自己故去后后女兒吃虧。
三太爺與孫老爺淵源頗深,向來視其為兄長,自是愿意結(jié)為姻親,兩人就定下婚約。
因?qū)O家到底是商家,又無女性長輩在堂,孫敏就被送到京城,就被三太爺接進二房教養(yǎng)。
孫老爺因年老體力不支,漸漸結(jié)束了南邊生意,開始在直隸置產(chǎn),就等著孫氏及笄嫁女。
三老太太出仕宦之家,書香之族,死活看不上商戶出身的孫敏。對于丈夫私自給次子定下婚約,大為不滿。即便孫敏被接進二房,也沒有得三老太太所喜。
三太爺接孫氏到家里,本是為了讓三老太太親自教導(dǎo)孫敏,可三老太太不聞不問,一應(yīng)事務(wù)都推給已經(jīng)進門長媳。于是,孫敏便由徐氏帶大。
等到孫敏及笄,二老爺十六歲,已經(jīng)中舉,且在讀書天分上,比大老爺更勝一籌。
三老太太偏著次子,不愿他以后失了妻族助力,便私下與國子監(jiān)祭酒家交換庚帖,給二老爺聘了自己外甥女。
三太爺知曉,自是勃然大怒,自然要退了祭酒家親事。
三老太太為了次子前程,以死相逼,就是不肯退親,鬧得三太爺寫下休書,夫妻兩個眼看就要決裂。
二老爺雖也覺得三老太太不承認(rèn)沈?qū)O兩家婚約,給自己另定親事背信棄義,可到底是自己生母,又是拳拳愛子之心,總不能看著父母反目,便去孫家負(fù)荊請罪。
孫老爺知曉此事,去了二房,勸了三太爺一番,隨后兩家取消親事,孫敏也被接了出來。
三老太太本想要認(rèn)孫敏為女兒,添些嫁妝,與她再說一門親事,被三太爺爺罵了一頓,此事不了了之。
三太爺打聽了松江族中子弟一番后,便親自往松江寫了信過來,托族長太爺做媒,將孫氏說給了四房沈源。
等到孫敏出嫁,三太爺雖沒有親自陪著孫老爺南下,長子又是職官不得輕離,卻將長媳派了出來為孫敏打點出嫁事宜。孫敏的陪嫁,多是徐氏一手操辦。
孫老爺本已定好在京中養(yǎng)老,又因年近古稀,福地都已經(jīng)選好,就與三太爺福地相鄰,之前這幾年同二房也是通家走動。發(fā)生了這樣事后,他雖沒有與三太爺反目,到底有些惱三老太太與二老爺作為,便又回到南邊。
直到去世后,孫老爺讓人將靈柩送到京城安葬。直隸留下的產(chǎn)業(yè),并沒有留給女兒,雖沒直接贈給三太爺,卻點名饋贈給徐氏,以酬謝她當(dāng)年對女兒的教養(yǎng)與照看。
這份饋贈雖豐厚,徐氏并不肯收。她教養(yǎng)孫氏幾年,不過是受三太爺吩咐行事,并不覺得自己當(dāng)受這么份大禮。況且孫老爺有親女在,這些本當(dāng)留給孫氏。
三太爺卻叫長媳收下,提及孫老爺無嗣,孫氏遠(yuǎn)嫁,日后祭祀之事照看不到,就交給長子長媳,****好看的。
這萬貫家財贈下,總不會只為了有人掃墓?
徐氏便猜到孫老爺在京中置辦這些產(chǎn)業(yè),本就是打算以嫁妝的名義贈與沈家。兩家親事雖生變,可孫老爺還是沒有改變初衷,這才另行給孫氏置辦嫁產(chǎn),京中產(chǎn)業(yè)依舊托付給三太爺打理。之所以指名給自己,應(yīng)是對老太太與二老爺前事不滿。
這份饋贈明著是給自己,實際是給贈與沈家的,徐氏便要歸入公眾,又被三太爺攔下,只叫她以后多照拂病弱的三老爺。對于二老爺,則是提也沒提。
三太爺雖收回休書,可同三老太太夫妻情分也到頭;就是對于二老爺,也感到失望。
三老太太二次給兒子訂婚不對,老兩口也是為此事鬧得不可開交,可二老爺?shù)倪x擇不是一個。他可以去跪求孫老爺,也可以去跪求親姨父、親姨母。
且不說婚約本就有個先來后到,只說孫家是老父弱女,旁親無依才將女兒托付給沈家,孫氏又在沈家生活了四、五年;而祭酒家小姐,父親清貴,母家有靠,兩家定親之事又沒有傳開,即便退了這門親事,也能找到其他好人家。二老爺本該去祭酒家請罪,取回庚帖,而不是去孫家。
要是二老爺情急之下,一時不周全還不算可恨。偏生他去孫老爺家前,曾被大老爺所阻,卻依舊執(zhí)意去了孫家。
不管二老爺是因青梅竹馬與嫡親姨表妹早生情愫,還是同三老太太一樣覺得娶了孫氏就失了妻族臂助,或是覺得得罪一年老無親族商賈要比得罪祭酒家后果輕,這樣選擇都失了道義。
為這個緣故,二老爺一成親,三太爺就分了家,將二老爺夫婦分了出去。三老太太出面攔著,也沒有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