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家上兩代的時候,其實(shí)是沒什么差距的。
都是走的商路,生意也是做的不相伯仲。
但到了兩家父母這一代,就分成了兩條完全不同的分水嶺。
沈清榮的父親走的是商路,而沈清宴父親走的是政路。
在花國建國初期,沈清宴的父親更是立下赫赫軍功,封了花國建國以來第一代最高軍銜的上將。
讓沈清宴有了最純正的紅色背景。
而沈清宴的母親,沈夫人顏莉媂,也不是什么等閑之輩,她有著京都老一輩的貴族背景,建國之前家產(chǎn)豐厚到說句富可敵國都不夸張。
當(dāng)年戰(zhàn)爭爆發(fā)時,沈夫人顏莉媂的娘家顏家就拿出了大半的家產(chǎn),捐給國家,幫助國家度過了物資匱乏的這一關(guān)。
后來,戰(zhàn)爭勝利結(jié)束。
沈夫人顏莉媂和沈爺子沈拓結(jié)婚,兩家結(jié)合,生下了沈清宴。
沈清宴出身于這樣的背景下,從小到大,在他們這個豪門權(quán)貴的圈子里,叫一句太子爺也不為過。
偏偏這個太子爺,自已還爭氣,入部隊(duì)還不到十年,立下的軍功也是一件又一件的,只怕將來的身份地位,不會比他老子沈拓差。
所以在他們這個豪門權(quán)貴的圈子里,沈清宴的名諱都不是一般人能叫的,大多數(shù)都用‘那位’來代替了。
沈清榮對自已這個遠(yuǎn)堂堂弟沈清宴的感情是很復(fù)雜的。
又妒又厭卻又不得不拉下來臉,處處巴結(jié)。
在整個京都,明明都是沈家人,沈清宴能被尊稱一句沈大少。
而他沈清榮,卻莫名其妙成了沈家的一個旁支!??!
走出去,所有人也都圍著沈清宴獻(xiàn)殷勤,對他視而不見,仿佛他是個透明人。
這讓沈清榮很不服氣。
他不喜歡他這個遠(yuǎn)堂堂弟,可偏偏又不得不去巴結(jié)沈清宴。
這讓他對這個堂弟的厭惡值就更高了。
每每若是要辦什么宴會,還要三請四請的,才能請到那么一回,讓他或者沈夫人顏莉媂過來一回,給他們撐個場面。
這一次他能從他小堂嬸那得到一句會來準(zhǔn)話,還是沾了他兩個女兒的光。
沈清榮想到這兒,眼中閃過一抹冷光。
他的嘴角揚(yáng)起一抹笑容,朝身后的妻子說道:你得空就帶著璐兒,璃兒多去去小堂嬸那兒。
讓她們嘴巴甜一點(diǎn),哄著我這個小堂嬸高興了,對她們只有好處沒有壞事。
聽到這話,坐在貴妃椅上的畢雅彤撇了撇嘴,有點(diǎn)不高興的回他:你以為我不想啊,我?guī)е齻冞^去十次,能有兩次見著人就算不錯了。
你那小堂嬸的性格也是怪異……
讓你去就去,你那么多話干什么聽著女人的抱怨,沈清榮不耐煩的打斷了。
畢雅彤見他面上真的有了不悅的情緒,悻悻的閉了嘴。
不過轉(zhuǎn)頭,她又想到了另外一件事,微微直起了腰身一點(diǎn)。
問他:對了,算算年紀(jì)你堂弟也不小了吧,二十七八,快三十了,怎么你小堂嬸沒有張羅著給他物色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