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二十一條的問題,宋教仁案的問題,甚至袁世凱出賣光緒皇帝的事情都搬了出來,不只是南方各省,就連學(xué)界的大多數(shù)人也都不例外,紛紛揮動大筆,痛罵袁世凱,對死者毫無尊敬之情,相反好大肆的辱罵,認為老袁死晚了。
不只是袁世凱,張作霖因為率先提出尊袁的口號,甚至要給袁世凱爭取國父的名分。也遭到了學(xué)界的痛罵,稱張作霖是帝制的余孽,要求將老張罷免。唐繼堯和蔡鍔等人也借著這個機會,大肆宣揚,要繼續(xù)討袁,雖然袁世凱死了,但是還有大量的袁世凱的余黨存在,同樣都是罪不容誅。
孫文的黨徒也不甘寂寞,紛紛跳了出來,一時間輿論紛紛。段祺瑞也變得極為頭疼,究竟該怎么辦,他也沒有了主意,只能把楊士琦找了過來,想聽聽他的意見。
自從老袁失敗之后。楊度等人都被列為帝制的元兇,面臨著通緝。只有楊士琦一直陪在袁世凱的身邊。忠心耿耿,看到了老袁走到了今天,楊士琦也是痛心疾首。
“總理,張作霖是有心之人啊,其實大總統(tǒng)對他也有所猜忌,不過人死了之后。才能看出真心來,張作霖能帶頭上書,要求厚待大總統(tǒng),真是難得啊!”
“杏城先生。我也是深受宮保大恩,也向著讓宮保風(fēng)風(fēng)光光的下葬,只是現(xiàn)在革命黨和護國軍不依不饒,學(xué)界又都跳了出來,痛罵宮保,到底該怎么辦,我也沒有了主意啊。”
“楊某只有一句話,沒有袁世凱,就沒有北洋的今天,無論承不承認,事實都是如此!”
老袁死后,楊士琦心灰意冷,根本沒有興趣再參合政治,因此說話也沒有了顧及,直接點到了段祺瑞的死穴上面,你能有今天,全是袁世凱的恩賜!
正在他們議論之時,徐樹錚又突然走了進來,作為段祺瑞最信任的人,徐樹錚出入老段的書房,根本不用任何請示,他急急忙忙的將一份報紙送到了段祺瑞的面前。
“芝翁,這是奉天方面發(fā)表的最新文章,是紀(jì)念大總統(tǒng)的,您看看。”說著就遞到了段祺瑞的面前。
老段最初只當(dāng)是普通的歌功頌德的文章,可是一看之下,他也被吸引住了。這篇文章正是張廷蘭寫的,他沒有用什么華麗的辭藻,甚至整篇文章都有些干巴巴的,但是在其中羅列了袁世凱的四大功績,每一樣都是實實在在,讓人也感到由衷的信服。
袁世凱作為民國第一任正式總統(tǒng),在他的努力之下,滿清王朝被終極,君主專制時代結(jié)束,中國進入了共和時代。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政權(quán)更迭是基本和平的,沒有過多的流血,滿清退位之后,也沒有大肆的反攻倒算,反而是實行了五族共和,避免了大規(guī)模的流血犧牲,堪稱袁世凱首功。
民國草創(chuàng),國家紛亂,各省紛紛獨立,離心離德,整個國家大有漢末唐末之勢,一旦陷入無休無止的軍閥混戰(zhàn)之中,必定黎民涂炭,國家元氣大傷。而且此時的局面還比不漢末唐末,那時候只有內(nèi)亂,而如今還有外患,中國四分五裂,列強必定插手,瓜分大禍就在眼前。袁世凱力挽狂瀾,彌合各省分歧,建立統(tǒng)一的國家,快速撲滅了白狼起義,以及孫文等人的二次革命,防止國家陷入混亂,袁公居功甚偉。
辛亥年間,國家新舊交替,外蒙,東北,藏地都有勢力蠢蠢欲動,妄圖分裂國家,革命黨人甚至提出十八省建國,邊疆省份狼煙紛紛,龐大疆土處在土崩瓦解的邊緣。袁公優(yōu)待清廷,完整的繼承了滿清的領(lǐng)土和主權(quán),又極力維護蒙古等地的安定,辛亥革命之后,中國領(lǐng)土沒有丟失。
袁公主政以來,發(fā)展工商,推動教育進步,革新國家體制,清楚滿清積弊,建立現(xiàn)代化的國家制度。制定國會組織法,推行民主選舉機制,頒布民法刑法等等法律,確立司法體系,建立起依法治國的基礎(chǔ)。一手創(chuàng)立新式軍隊,培養(yǎng)軍事人才,發(fā)展軍工產(chǎn)業(yè)……中國從舊時代,走向現(xiàn)代化的基礎(chǔ),全都是袁氏一手打造。
凡此種種,皆是袁公大功,不容抹殺,雖有些許錯誤,也是瑕不掩瑜。至于帝制,堪稱袁公一生最大的錯誤,但是洪憲帝制也不同于滿清的君主專制,而是效仿英德的君主立憲體制,當(dāng)今強國,多半都施行此種體制,袁公有心效仿,也是情有可原。
袁公堪稱舊時代的最后一人,同時也是新時代的第一人,不可否認,他一只腳邁入了新時代,開啟了中國現(xiàn)代化大門,一只腳卻停留在過去,仍不免錯誤,但是這種錯誤并非袁公一人的錯誤,而是時代的錯誤!
新舊交替,本就是反反復(fù)復(fù),難以一步到位,英法列強,皆是如此,理應(yīng)用寬容的眼光去看待。斯人已去,功績長存,后輩之人,唯有接過袁公沒有完成的事業(yè),努力拼搏,實現(xiàn)國富兵強。
段祺瑞看完之后,興奮的拍著桌子,大聲說道:“這篇報道要引發(fā)全國,讓所有人都看看,讓他們知道該怎么評價宮保!”(未完待續(xù)。。)
ps:評價袁世凱的確是很難的一件事情,小的寫了一點自己的看法,其實也是從張廷蘭的角度去看待的,至于歷史真相如何,恐怕早就煙消云散了……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