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舉一個例子,我們隨機往地上撒一把不同顏色的芝麻,螞蟻科學家最終是能從那些芝麻的分布中總結(jié)一大堆深信不疑的規(guī)律。
我們之所以有科學和文明,不是因為我們有多么的聰明,而是因為我們的認知力太低。
用莫離的話說,科學不是人類認知力強的表現(xiàn),而是對認知力弱的一種補償。
當然,這么說并不是說科學就沒有意義,只要選擇的范圍合適,這些所謂的規(guī)律對我們的生活肯定是有幫助的。
所以說,莫離在選擇理解某個前沿理論時,首先得搞清楚它的適用范圍。
就比如量子狀態(tài)的不確定性,她給出的解釋是:
假如有一個體型龐大,對時間感知力最小單位為一個小時的高維生物,那么在他眼里,單個的人無論是狀態(tài)還是行走路徑都是不確定的。
因為如果這個人在這一小時內(nèi),一直都在走路,那么在這個高維生物眼里,這個人就是一條長蟲,他的長度是他這一個小時內(nèi)走過的路程。
但是如果這個高維生物掌握了一種先進的儀器,能夠測算出人身體的真實大小,那么他就只能解釋,他觀測的這個人,在這一個小時內(nèi),按照他的行走路徑成一定的概率分布,在這一小時內(nèi),他可以出現(xiàn)這個路徑的任何一個地方。
這也就能合理的解釋,為什么我們觀測到一顆量子能夠同時穿過兩個小孔,因為在那個高維生物中,同時的范圍就是一個小時,因為他最小的分辨時間為一個小時嘛。
同樣的,這個理論也能解釋光的波粒二象性,繼續(xù)用那個高維生物舉例,在他的眼里,人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因為如果一個人在一個小時內(nèi)沒有移動,他就是粒子,如果移動了很長距離,他就是一條長長的波。
當然,只要他能夠?qū)r間分辨縮小到秒,那么人的大小基本就是固定的,當然實際情況要比這個復雜得多。
用莫離的話說,判斷任何科學理論的真?zhèn)味紱]有意義,因為它們本質(zhì)就是補償人類認知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