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三菱森距長生不過三步,長生欺身出刀,直取三菱森的脖頸咽喉。
在長生動手的同時,大頭等人亦亮出兵器近身突襲,之所以說是突襲而不是偷襲,乃是因為己方眾人都是自敵人的正面發(fā)起的攻擊。
長生這一刀是正握反揮,也就是在拔刀的同時斬向三菱森咽喉,此舉最大的好處就是省卻了拔刀之后回臂再斬的時間。
雖然長生出刀果斷,三菱森卻并未坐以待斃,此人乃洞淵修為,如假包換的紫氣高手,在長生鼻翼微抖之時他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大事不妙,由于察覺較早,便得以回神應(yīng)對,不等龍威襲來便急速后仰,倉促閃避。
高手過招,勝負只在毫厘之間,在揮刀的瞬間長生便發(fā)現(xiàn)三菱森開始后仰閃躲,若是自己繼續(xù)揮刀橫斬,這一刀勢必落空,但此時龍威已經(jīng)大力揮出,無法中途變換招式。
換做旁人,此時勢必下壓手腕,令刀鋒下移,退而求其次,斬不得敵人咽喉便取敵人胸腹,但長生沒有那么做,而是靈氣急灌刀身,繼續(xù)大力揮斬。
如果長生此時下壓手腕,令刀鋒下移,三菱森定然緊張非常,因為他雖然及時閃躲,避過了要害,若是長生下壓手腕,長刀仍有三成可能傷其前胸,但長生卻做出了一個愚蠢的決定,直接將靈氣灌注于刀身,加快出刀的速度,由于他已經(jīng)后仰閃避,長生此時加速已毫無用處,便是速度再快,他也能從容避過。筆趣庫
事實證明三菱森的判斷的確非常準確,長生急揮而出的龍威直接落空,龍威的刀身離三菱森的胸腹足有三寸,三菱森躲避的輕松從容,堪稱無驚無險。
不過剛剛躲過急揮而過的一刀,三菱森就知道大事不好,他雖然從未與長生動手過招,卻聽別人說過長生的情況,知道長生擅長近身搶攻,在其手下吃過虧的紫氣高手不在少數(shù),一個擅長近身搶攻的高手,出招之時怎么可能誤判三寸,便是誤判一寸都不應(yīng)該。
不等三菱森反應(yīng)過來,長生已經(jīng)極速轉(zhuǎn)身,旋身的同時改為雙手握刀并自刀身催生刀芒,待得轉(zhuǎn)身回正,立刻奮力下劈。
到得此時,三菱森方才恍然大悟,長生自忖不能傷其要害,便果斷放棄了第一次進攻,將靈氣灌注刀身只是為了縮短劈空之后轉(zhuǎn)身所需的時間,而此時他為了躲避長生的第一次進攻正處于后仰的鐵板橋姿勢,要知道這可是最難變招的一種別扭姿勢。
明知無法全身而退,三菱森也不愿坐以待斃,眼見龍威急劈直下,急忙將靈氣下移雙腿,蹬地借力,快速后移。
電光火石,立見分曉,三菱森雖然避過了長生下劈的龍威刀身,卻未能避過探出刀身的淡紫刀芒,前胸下腹盡受刀芒殃及。
紫氣高手在受到外力攻擊之時,體內(nèi)靈氣都會自行護體,但被動防御和主動進攻全然不是一回事,三菱森的護體靈氣瞬間被刀芒震散,森長的刀芒余勢不消,直接重創(chuàng)三菱森胸腹,將其砸倒在地。
雖遭刀芒重創(chuàng),三菱森卻不敢有絲毫遲疑,倒地之后立刻向右翻滾,以此躲避長生緊隨而來的致命補刀。
眼見三菱森在翻滾的同時手指連動,長生立刻明白對方想要施展法術(shù),他雖然也會法術(shù),卻疏于演練,與三菱森斗法等同以己之短攻敵之長,他自然不會給對方施展法術(shù)的機會,靈氣灌注刀身,反手又是一刀。
外延的刀芒足有三尺多長,三菱森翻滾之時未能及時避過,腰肋再受重創(chuàng),直接重傷咳血。
在長生對戰(zhàn)三菱森的同時,大頭等人也在與倭寇近身相搏,敵方七人之中除了三菱森還有三名紫氣高手,大頭選擇的對手是一個身高六尺的倭寇,不同朝代尺的長度也不盡相同,唐時的六尺約等于漢代八尺,這個倭寇有六尺身高,在倭寇之中算得上高個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