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沈溪,正站在中軍大陣中央位置的七八米高望樓上,一邊查看戰(zhàn)場局勢變化,一邊進行臨場指揮調(diào)度。
站高的目的是為了看遠,歸根結底還是防止韃靼人?;ㄕ小?
沈溪眼下布置的陣型顯得兵力太過集中,如果韃子在其騎兵掩護下,利用火炮發(fā)起突襲,那他麾下的勤王兵馬會損失慘重。
沈溪在望樓上,用望遠鏡隨時觀察,韃靼人的一舉一動都落入眼底,遭到偷襲的可能很低。為防萬一,沈溪還在中軍外圍部署大量騎兵,隨時待命,防備韃靼人模仿他之前施展過的招數(shù),先用“馬雷”打亂防守陣型,再趁亂用火炮襲擊。
但顯而易見,韃靼人面對堅不可摧的明軍軍陣時,想到的并不是“偷師學藝”,而是采用了他們最擅長的戰(zhàn)術,用騎兵強大的沖擊力來破陣,結果正好落進沈溪的算計中。
沈溪大概估計了一下,在之前的戰(zhàn)事中,不算韃子在城墻上下?lián)p失的兵馬,光是在與他率領的勤王兵馬的交鋒中,就讓韃靼人折損超過六千。
這是大明與韃子開戰(zhàn)以來,在平原地帶正面交鋒中取得的最大戰(zhàn)果,加上西直門一天內(nèi)兩次守城斬殺的韃子數(shù)量,這一天下來總計斬殺韃子上萬,大明朝廷根本就沒想過西直門之戰(zhàn)會如此慘烈。
明軍自身損失的兵馬也有四五千,但主要集中在西直門城頭上,因為沈溪所率勤王軍戰(zhàn)陣嚴密,由始至終步兵都未直接暴露在韃子鐵騎的鋒芒下,損失的只是三四百騎兵,以及被流矢和沖陣時短暫短兵相接折損的一百余盾兵、槍兵,而韃子那邊,各兵種損失都極為慘重。
“沈大人,韃子撤兵了!”
胡嵩躍在這一戰(zhàn)中,主要負責中軍防守,當看到韃子開始陸續(xù)撤離西直門時,趕緊到中央向沈溪稟告……在他看來,這一戰(zhàn)大獲全勝,意味著勤王行動大功告成,接下來兵馬就可以進城,衣錦還鄉(xiāng)。
但沈溪卻沒有胡嵩躍這樣樂觀的想法。
之前沈溪非常期待城中能派出援軍,跟他里應外合,徹底把韃子打垮,但慢慢地他發(fā)現(xiàn),無論他把韃子主力拖出城外多遠,守軍就是沒有出
城之意。
這讓沈溪意識到一件事,想取得這一戰(zhàn)勝利,根本就不能指望城內(nèi)保守的守軍或者是劉大夏的三邊兵馬,能憑靠的只有自己和他麾下這一萬五千精銳。
所以,沈溪并無在韃靼撤兵后,馬上就班師回城的打算。
沈溪沒理會胡嵩躍的傳報,他冷靜地站在高臺上,不時變換手上令旗的姿勢,讓傳令兵把他的意圖迅速傳達出去。
很快,一萬五千兵馬再次變陣,這次騎兵隊前出兩里,五個步兵方陣進到五百米外,做出一副隨時會發(fā)起進攻的態(tài)勢,之前被嚴重壓縮防守陣型,突然向外擴張。
沈溪沒有讓騎兵發(fā)起追擊,防備韃靼人留有后手,導致不必要的損失,接下來他所做決定不但讓韃子和城中的守軍意想不到,連麾下官兵也是一頭霧水。
沈溪發(fā)布的具體命令是:“原地扎營!”
“大人,您……”
胡嵩躍剛爬到望樓上,便見沈溪打出旗語,整個人都快瘋了。
這是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