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軍六十騎入城……”
第一批負責儀式傳報工作的傳令兵,從正陽門出發(fā),快馬往大明門而去。
聽到“六十騎”的數(shù)量,別說是在場等候的百姓了,就連張鶴齡、蕭敬等人聽來都覺得無比的寒磣……
你堂堂一路出征塞外又回京師勤王立下赫赫戰(zhàn)功的人馬,應該多調(diào)遣一些騎兵當先頭部隊才是,怎么一次才出動六十騎?
沈溪這邊卻是自家事自家明,他手頭上根本就沒多少騎兵,他把能調(diào)動的騎兵,基本派遣去追擊韃靼人、克復紫荊關了,手頭這六十騎,還是胡亂拼湊出來的,很可能連戰(zhàn)馬都是臨時從京營抽調(diào),能有點兒樣子走走過場都不容易。
在沈溪看來,即便有精銳的騎手也要用來充當傳令兵,畢竟在正陽門大街疾馳而過的騎手的英姿,在朝廷官員、守城將士和老百姓眼中是最直觀的存在。
沈溪在土木堡、居庸關和京城腳下,雖然也有靠騎兵取勝的范例,但他仰仗的騎兵并不是自己親手帶出來的,而是邊軍中的精銳。朝廷調(diào)撥給他的只是步兵,中間也就幾百名斥候也就是夜不收擁有馬匹,所以騎兵少情有可原。δ.Ъiqiku.nēt
沈溪連續(xù)獲勝的要訣,主要在于步兵陣型的運用,還有別出心裁的火炮、火銃、弓弩的運用以及挖掘戰(zhàn)壕進行防守。
這些東西很難在正陽門這小小的地方展現(xiàn)給朝廷官員、守城將士和老百姓看。
難道讓他在正陽門布個方方正正的步兵陣?內(nèi)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若沒有韃靼人襯托,根本就顯示不出步兵陣的威力!
等先頭六十騎進城,雖然行進上不急不躁,顯得很有法度,但顯然這些騎兵的表現(xiàn)讓人很失望。
一律都是輕騎兵,即便馬匹慢行,略帶顛簸不穩(wěn),由此可見騎兵的素質(zhì)很差,而馬匹的質(zhì)量也不好,幸好只是緩行,否則這六十騎就得把沈溪的臉面丟盡。
張延齡嘴角上翹,有意奚落道:“沈中丞,你所帶的兵馬,也不過如此嘛!”
沈溪無所謂地笑道:“彼此彼此!”
張延齡正要惱火質(zhì)問沈溪什么彼此,仔細一想,忽然明白過來,沈溪麾下的兵馬,不正是從他麾下的京營調(diào)撥的么?他說沈溪的兵馬不過如此,其實等于是在貶損自己統(tǒng)率的京營部隊。
蕭敬見國舅爺似乎對沈溪這個大明功臣有些不滿,趕緊出說和:“侯爺、沈大人,還是監(jiān)督三軍進城要緊,切莫過多計較,相安無事吧!”
沈溪笑了笑,其實兵馬進城,主動權根本就不在他身上,完全要看城外兵馬的準備情況,他只是負責接受傳報,傳報的人也只是在他這里中轉(zhuǎn)一下,最重要的是要把進度傳報給午門那邊。
傳令兵很快把下一步的情況傳報到沈溪這里:“前軍三百士兵進城……”
雖然三百步兵,數(shù)量上要比之前那六十騎多了些,但怎么說也都有點兒小家子氣了,張延齡皺起了眉頭,問道:“沈中丞,您是怎么調(diào)度的?不能一次多安排些兵馬進城?如此磨磨蹭蹭,究竟要耽擱多少時間?”筆趣庫
沈溪心想:“這就要問問你姐夫了……如果不是你姐夫先行調(diào)撥五千兵馬進城,城外留守官兵主要是負責押送,何至于沒太多兵馬出來給大明撐場面?一邊想求安穩(wěn)不鬧出兵亂,一邊還想維系體面,這世間哪里有這么好的事情?”
沈溪在領兵出擊的過程中,唯一培養(yǎng)出來的便是這個世界上最精銳的步兵。
當步兵抵達城門時,在場官員、將士和老百姓,頓時感覺到一股凜然的殺氣,正陽門周邊的溫度似乎都突然下降幾度。
沈溪在之前幾次作戰(zhàn)中,都是以鼓點確定士兵的步點,講究共同進退,防止士兵出現(xiàn)陣型錯亂的情況,在這次入城禮上,這種優(yōu)良作風得以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