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寧郡主病逝,昌平侯交出兵權,齊王系和豐王系又回歸平衡。
但此時松口氣為時過早,今年注定是不平靜的一年,進入五月后,各地報災的奏疏逐漸多了起來,春旱少雨,秋收會是大問題。
和兵部一樣,皇帝勒令戶部,核查太倉糧食。
太倉就是古代的糧庫,自建都起,陸陸續(xù)續(xù)在北京城修建糧倉,大約五十個,能儲藏近百萬石糧食,以備不時之需。
不止在城內,京城到通州一帶也建有十幾座太倉,儲存的就是通過大運河運輸過來的漕糧,史稱南糧北運。
儲藏在太倉的百萬糧食,能保證京城在圍城、年景差、遇大災等情況下,依然能穩(wěn)定糧價,安撫民眾,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而這么多糧食,沒有貓膩是不可能的。
官員們知道太倉的重要性,可還是會打它的主意,且必定打它主意。
有良心一點的,把新糧換成陳糧(每年各省都要運輸新鮮的漕糧入京),替換下的陳糧發(fā)成工資。所以,官員們的俸祿中,糧食永遠是陳的,遇見黑心的,還可能遇見霉糧。
霉糧好歹還算糧食,沒心的直接換成砂石,吃都不能吃。
皇帝突然說要查,一時兵荒馬亂。
諷刺的是,大部分貪墨者的第一選擇,并非買糧填補,而是送錢打點關系,希望上頭的人收了錢,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但這回,皇帝專門讓許尚書和張侍郎一塊兒辦這事。
許尚書不怎么得罪人,只要別貪得過分,拿沙子當糧食,過得去的,他肯定放人一馬。下頭的人受了他的人情,今后自然要還,一來二去的,人面就廣了。
可他做了好人,張侍郎怎么辦呢?
倘若和許尚書一樣拿錢辦事,錢肯定比許尚書少,鍋卻指不定要自己背。筆趣庫
這種虧本的事,張文華才不干。
他在官場沉浮二十多年,比起謝玄英的耐心周全,做事更不擇手段:買通倉庫守衛(wèi),傳遞假消息,假裝買家,花大價錢賄賂,搬完糧食就披上官服核查,打一個措手不及,收錢不辦事……
總之,精彩程度更高,底線更少。
畢竟謝玄英查武庫,純粹是看不慣挖國家墻角,而張文華干活,是想把許尚書拉下馬,自己上位,當然更賣力。
身旁有人虎視眈眈,許尚書行事自然謹慎。
他只收小錢,壓小事,并盯死張文華。沒多久,把他手下買家的人釣了出來,立即反咬,說他賊喊捉賊。
張文華不料許尚書反應這么快,只好說“誤會都是誤會”,退讓半步,把這最大的一筆虧空壓下了。筆趣庫
兩人互扯后腿,棄車保帥,中低官員紛紛落馬。
糧食出了差池,比私賣火器可嚴重多了,也不是昌平侯這樣的分量級人物,等待他們的只有人頭落地。
每當這時候,平日冷清的刑部官員家,少不了走動送禮。大理寺復核案件,也不乏人打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