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軸承引發(fā)的悲劇》
兩天之后的下午。
常浩南專程來到科工委,跟丁高恒等人一起圍坐在一臺電視前面,準備觀看nsk集團關于軸承造假事件的新聞發(fā)布會。
在90年代末這幾年里,國內的電視轉播技術有了翻天覆地的進步。
96年的時候,遇到一些臨時內容(比如殲8c的那次試飛)還得等個兩天才能制作成新聞。
而到了98年這會,已經能夠對一些重大的事件進行當天播報,甚至是現場直播了。
事實證明,日本人的發(fā)揮還是非常穩(wěn)定的。
90年代日本企業(yè)的道歉流程,和二十多年后也并沒有什么不同。
開場之后,nsk集團的幾個主要領導二話不說,就直接來了個集體鞠躬。
這架勢直接把電視前面的另外幾個人給驚到了:
“日本人開個發(fā)布會……也蠻豁得出去的啊……”
“早知道這樣,不就沒有后面那些事了么……”
“感覺……態(tài)度好像還行?”
“……”
常浩南沒有出聲,只是心說你們先別急,等會就知道這個發(fā)布會里面鞠躬環(huán)節(jié)的含金量了。
應該說,這個年代,日本人的道歉環(huán)節(jié)還是沒那么常見的。
一開始都新鮮得很。
因此,這波突然襲擊算是賺足了各路媒體的膠卷。
只不過,當這幾個人坐下之后,發(fā)的內容就逐漸有些不對味了。
“發(fā)生了這么嚴重的問題,一定是因為公司內部出現了不合理的情況……”
“經過我們的內部調查,發(fā)現在樣品檢測和出庫過程中存在一些違規(guī)和疏漏,對此我們深感遺憾和不安……”
“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對公司的名譽也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害,我們一定會給出一個滿意的交代,并進行深刻反省……”
“……”
坐在電視前面的各位,除了早就猜到劇情會如何發(fā)展的常浩南以外,全都已經是職場老油條了。
級別最低蘭新志的也是個司局級干部。
發(fā)打太極的功夫絕對爐火純青。
然而,就這么一群人,仍然被一番廢話文學給驚得目瞪口呆。
好一會之后,丁高恒才率先開口道:
“這個藤本社長車轱轆話說了一大堆,怎么一點實際內容都沒有???”
“別的不說,公司出這么大丑聞,哪怕做做樣子,也得找個人出來對此事負責吧?”
旁邊的懷國莫也是一臉難以置信:
“而且,光是說要深刻反省,也完全沒提以后要如何改進工作,避免同樣的事情發(fā)生???”
眾人你一我一語,很快把現場變成了吐槽大會。
如果這個年頭有彈幕軟件的話,想必一定會非常精彩。
也就在大概這個功夫,電視里面的一排五個人,又騰地站起來,朝著鏡頭鞠了一次躬。
然后,現場主持人就宣布,進入記者提問環(huán)節(jié)。
“這……就結束了?”
其它幾個人本來還抱著看熱鬧的心思,準備看看nsk集團準備如何公關這次看似無解的企業(yè)形象危機。
結果人家倒好。
無解?那就不解了!
我直接就是一個破罐子破摔。
“我算是看明白了,這全場唯一的亮點就是鞠躬是吧?”
另外一名副主任張東旭剛才差點把水撒出來,于是一邊把保溫杯的杯蓋擰緊一邊說道:
“這是完全沒有認錯的意思啊……”
“那倒也不能這么說。”
已經憋笑很久的常浩南總算找到了合適的時機開口:
“他們這個意思應該是,我知道錯了,但我下次還敢……”
一句話引得大家紛紛發(fā)笑,會議室里當即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陸續(xù)平靜下來之后,丁高恒看著直播里面被記者猛懟但仍然熟練自如地以長難句應對的藤本社長,有些疑惑地問道:
“但是這樣一搞的話,以后怎么可能還有客戶敢去購買他們的產品,這家公司豈不是就要徹底完了?”
“這個么……倒也未必?!?
常浩南搖了搖頭,接著繼續(xù)解釋道:
“我估計,日本國內的其它企業(yè)應該是給nsk做出了一些保證,比如仍然會進行一定數量的采購之類,畢竟,也很少有終端客戶購買產品的時候,會去深究這個產品的供應商都有誰?!?
“如果nsk后面再改個名字,或者進行一下股權變更的話,恐怕很容易就能蒙混過關。”
“還能這樣?”
會議室里的幾個人今天算是大開了眼界。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不能滿足于此?!?
常浩南順勢進一步說明了自己下一步的計劃:
“必須要趁他病,要他命,向全世界,尤其是歐美市場的用戶證明,這次事件并不是nsk集團這一家公司的孤例,而是整個日本企業(yè)的通病?!?
“雖然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徹底按死日本制造業(yè),但至少,要把假冒偽劣這個概念跟他們聯系起來,讓購買者在看到日本品牌的時候,就能想到這一輪造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