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這份突如其來的賞賜,高啟是發(fā)傻的。
他已經(jīng)撕下了面具,直接鼓吹朱元璋是明主,張希孟是圣賢,讓人去金陵……這么干還不被殺死,只能說張士誠太蠢了。
不管他才子名頭多響亮,也擋不住人家的刀子。
所以高啟做了兩手準(zhǔn)備,能跑就跑,這事他讓姚廣孝幫忙安排,至于跑不了……那就跑不了吧,至少要把妻兒安排妥當(dāng)了。
只是高啟無論如何也想不明白,張士誠不但不處置他,還給賞金,這家伙不會有什么不好的企圖吧?
高啟下意識摸了摸自己白凈英俊的面龐,身體一陣惡寒。
正在這時候,突然老朋友王行來訪。
“青丘兄,到底是怎么回事?”
高啟都傻了,什么怎么回事,鬼知道怎么回事?
“張,張士誠不會是設(shè)計我吧?”
王行翻了翻眼皮,拿五百兩黃金坑你,怎么不給我呢?
他坐在了高啟對面,抓起一壺茶,就灌了進(jìn)去,隨后抹了下嘴,這才道:“有人在張士誠面前夸獎你了?!?
“誰?”
“是李伯升……就是追隨張士誠的十八條扁擔(dān)之一,又在守衛(wèi)高郵之戰(zhàn)中,立下了大功,可是張士誠的心腹愛將。連他最喜歡的一個歌伎都給了此人?!?
聽到這里,高啟更加慌張,他的心突突亂跳,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明明他把張士誠坑得不淺,為什么會有人幫他說話?
“這個李伯升到底說了什么???”高啟皺眉問道。。
“他說你翻手為云覆手為雨,最初罵張希孟狂妄,見效果不怎么樣,就立刻改了方法,猛夸張希孟,結(jié)果弄得豬羊變色,現(xiàn)在不光蘇杭士紳痛罵張希孟,還主動出來,捐獻(xiàn)糧餉。再有長興、宜興等地的富戶不斷涌過來,這都是你的功勞?。 ?
王行又道:“他還把你前后不同的文章交給了張士誠,跟他說文人最重面皮,你能為了他的大業(yè),出爾反爾,可見忠心耿耿,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還建議張士誠重用你呢!讓我過來,也是請你過去赴宴?!?
高啟這才弄明白,竟然是這么回事,怪不得張士誠給自己賞賜。
只不過自己真不是什么用心良苦,純粹是挖張士誠的墻角??!
姓張的也是個糊涂蛋,怎么連這種鬼話都信,他如何能是吳國公的對手,看起來張士誠離著倒霉也不遠(yuǎn)了!
王行見高啟露出喜色,他忍不住搖頭,“青丘兄,這事情只怕也不這么簡單。李伯升從杭州過來,那個豪商王玨也過來了,他給張士誠獻(xiàn)上了三十萬兩的軍餉,換來了一個參議頭銜。除此之外,還有不少豪商巨賈,他們都湊在張士誠身邊,要我說,還真沒法說張士誠吃了多少虧!甚至從現(xiàn)在看起來,他在蘇杭之地,站得更穩(wěn)妥了。”
聽到這話,高啟忍不住深吸口氣,面色凝重起來。
他隨手又拿起張希孟的幾篇文章,他已經(jīng)讀了不下幾十遍,以他的才華,自然是過目不忘,但是這些文字還是常讀常新,感觸不同。
張希孟所講的東西,看似離經(jīng)叛道,但是事情的發(fā)展不斷佐證這些內(nèi)容的高明之處。
張希孟認(rèn)為趙宋之后,越發(fā)衰弱無能,罪在士紳,罪在理學(xué),他們馴服普通百姓,把他們牢牢拴在土地上,以供自己壓榨。
而這些士紳不思進(jìn)取,面對金人,蒙古人,都是節(jié)節(jié)后退,抱殘守缺,甚至不惜屈膝投敵,奉蒙古之君,為中原之主。
銆愯鐪燂紝鏈€榪戜竴鐩寸敤鍜挭闃呰鐪嬩功榪芥洿錛屾崲婧愬垏鎹紝鏈楄闊寵壊澶氾紝瀹夊崜鑻規(guī)灉鍧囧彲銆傘€?p>
再看如今蘇杭的士紳地主,豪富商人,他們也愿意聚在張士誠周圍,明明朱家軍對百姓更好,可他們視朱家軍為寇仇。
說白了,朱家軍占據(jù)了道義民心,而這些人則是因利而聚。
“君子小人之別,一目了然?。 备邌⑷滩蛔@息道。
王行沉吟少許,卻憂心道:“青丘兄,你說的沒錯,可你也熟讀典籍,應(yīng)該知道,歷朝歷代,君子小人之爭,往往是君子落敗,小人得志。按照當(dāng)下的情形來看,從蘇州過去的不過是幾個書生罷了,但是卻有一大群士紳豪強,聚集在張士誠身邊,要人有人,要錢有錢。他的實力大增,我真怕吳國公和張丞相他們不是對手啊!”
高啟也是沉吟輕嘆。
盡管不愿意承認(rèn),但是縱觀幾千年的歷史,興于崇高理想,敗給卑劣人性的例子比比皆是。
朱家軍要爭取民心,可老百姓太多了,也太分散閉塞了。
每一個老百姓的力量也太弱了。
因此必須深入地方,跟百姓認(rèn)真交流,這才能獲得他們的支持理解,然后還要有足夠的智慧,把所有百姓的力量組織起來,形成一股無與倫比的大勢。
而這一切都需要時間,需要扎扎實實付出。
最后才能水到渠成。
但是相比起百姓們,士紳官吏,豪強富商,他們是天生的盟友。
還是拿韓秀娘的案子來說,為了阻止女人走出家門,維護(hù)綱常……從下到上,所有沒有直接參與,但每個人都知道怎么拖后腿,怎么攪合黃了。配合得親密無間,珠聯(lián)璧合,誰都知道自己該站在哪里。
索性張希孟動作夠快,直接跟李善長取得合作,不然這事情大概率是要失敗的。
所以說一個很無奈的事實,單純從力量的增加速度來看,還真是張士誠占了大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