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朱元璋欽點的第一功臣,張希孟倒是沒有太多意外,仿佛就應該是這樣。
可既然想到了要創(chuàng)立一國,張希孟便沒法安然,眼下需要做的事情,著實有點多……一個國家不可能如水泊梁山一樣,一群英雄好漢排了座次,然后就大哥二哥,大碗喝酒,大塊吃肉。
要構建一個完整旳國家體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該怎么設計官職,制定國家運行的規(guī)則,處處都考驗著上位者的智慧。
坦白講,歷史上大明朝的官制是有很多疏漏的……不過很有趣的是在運行過程中,不斷打補丁,也算堵上了很多漏洞。
這又跟朱元璋廢除中書省有關系。
老朱讓朝廷的運作出現了漏洞,而正是這個漏洞,給了子孫后代發(fā)揮的空間,讓整個大明的官制別具特色。
不得不說,這是個美麗的錯誤。
張希孟坐在書房里,對著浩如煙海的書籍,沉吟良久,隨后他開始鋪開一張宣紙,然后開始勾畫未來國家的結構。
張希孟采取了一種樹狀圖的結構,把心中所想呈現出來。
首先,國家的核心必定是天子,天子為一國之君,口含天憲,有著至高無上的權柄,決策,監(jiān)督,人事,軍務,禮儀……悉數歸于天子一人。
為了輔佐天子,就需要設置中書省,置宰相,輔佐天子,統(tǒng)領臣僚。
漢朝設丞相,三公,隋唐之后,設三省,分割相權。
到底哪一種比較妥當呢?
在這里張希孟在天子的旁邊劃出了一個枝丫,在方框里寫上了內閣二字。
中書相權不變,但是內閣為天子顧問,統(tǒng)轄內廷事宜,負責起居注,旨意起草等事宜,這樣一來,內閣之下,必須管轄翰林院,鴻臚寺等衙門。
而這些衙門,同時也要隸屬中書省,大約就是人事安排歸中書省,具體工作歸內閣統(tǒng)轄。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張希孟設置這個內閣,自然不是歷史上總領百官的內閣,更多的是為了皇帝服務,其實是搶了司禮監(jiān)的活兒。
從一開始就這么安排,能極大限制宦官權力膨脹。
張希孟倒不是對閹黨有什么偏見,畢竟在相當時間里,內廷宦官勢力的存在,彌補了大明的制度漏洞,算是補充了皇權。
但畢竟十萬太監(jiān),無數小兒早早受了那一刀之苦,著實太悲催了。
宦官這個東西,還是盡量壓制,即便不能徹底廢除,也僅限于皇宮內廷吧!
張希孟再看眼前的圖畫,從天子出發(fā),分出兩支,一個是中書省,下轄六部九卿,一個是內閣,統(tǒng)轄翰林院,鴻臚寺……
貌似也不是那么合適,這倆衙門會不會也斗起來,畢竟?jié)h代就有類似的秘書機構尚書臺,也是為了制衡三公。
但發(fā)展到了最后,尚書臺侵吞了宰相之權,重新變成了相權,屠龍者終成惡龍了屬于是。
張希孟思索再三,他把一個衙門調到了內閣之下,這個衙門就是國子監(jiān)!
未來的國子監(jiān)下轄太學,作為全國最高學府,里面要保有相當數量的行業(yè)專家,這一批人要擔負起經筵職責,同時給各種政策提供專業(yè)背書。
也就是說,未來內閣提供給皇帝的意見,要偏向專業(yè),偏向學術,而內閣容納了這些專業(yè)人才,也要變得更扁平化,這樣一來,也就避免了內閣直接侵奪相權。
而有了這些專業(yè)人才匯集,也能抗拒中書省的壓力。
還是那句話,沒有千年不漏的大瓦房,張希孟也僅僅是把活兒做得更細一些,盡力避免已經出現過的失誤。
建議,決策,執(zhí)行……這三個最核心的權力確定下來之后,剩下的事情就好辦了,無非是按照歷史上填充唄!
首先平行中書省,設立御史臺,監(jiān)察中書省,然后升格拱衛(wèi)司為錦衣衛(wèi),名義上隸屬內閣,實則直接歸天子統(tǒng)御。
在中書省下面,填上負責總算的度支局,然后在六部之外,設立監(jiān)督六部的六科。
再有就是軍務上,大約也就是五軍都督府一類的,交給朱元璋自己決定就好了,只要把級別保證了,也就沒問題了。
實際上國初的這幫功臣悍將,他們不欺負別人就好了,誰還敢欺負他們?
純屬瞎操心。
面對著自己編織的這張大網,張希孟總體上還是滿意的,中書省還是要保留的,甚至以后還要多增加幾位尚書,不過到底是獨相還是群相,那就要朱元璋自己看了。
加入了內閣,壓制了未來可能冒出來的宦官勢力,又能給皇帝提供咨詢建議,同時隱隱能約束皇帝,打消那些不切實際的想法。
屬于非常穩(wěn)妥的一步棋。
張希孟也不敢說就是歷代職官集大成者,但最基本的框架,該有的都有了,主要能考慮到的問題,也都考慮到了。
似乎也沒有什么要增加的了。
可張希孟反復觀看,擰著眉毛,總覺得還缺什么東西,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