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天子,咱朱元璋不弱于人?。?
這是一生要強的大老朱,最真實的心聲。
誰能想到,這幾年時間里,他在張家倆小孩子手上吃的憋,比王保保那里還多,還狠!
簡直沒有天理!
朱元璋急需找回面子……而有些事情并不是那么困難,哪怕方向錯了,只要堅持走下去,也會走到目的地的,畢竟地球是圓的。
同樣的道理,盡管孩子們?nèi)秉c不少,但使勁找,還是可以找出來的,尤其是朱棣,那就更容易了。
你說他頑劣魯莽,換個字就是英勇無畏,頭角崢嶸。
你說他好勇斗狠,換個詞,不就是不服輸,敢想敢做嗎!
現(xiàn)在想想,其實朱棣也不錯。
收復(fù)遼東,他算是有功吧?
至少他下了命令,別管怎么樣,他是喊打喊殺的。
光復(fù)之功,孩子跑不了。
再說這一次對付高麗,朱棣可是掛名的督師,開疆拓土,也要算他一份。
這么一看,咱家朱棣,打下了兩個省的地盤,小小年紀,就用兵如神,簡直是天下奇才??!
歷代皇家之中,還有這么杰出的子弟嗎?
朱元璋只能想起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他在十二歲的時候,還是太子,就受命巡邊,抵御柔然。
自家朱棣,十歲不到巡邊,比起拓跋燾還小兩歲,這就叫老子英雄兒好漢!
張希孟翻了翻眼皮,很不以為然,你說別的事情,我都認了,唯獨孩子的事情,馬虎不得。
萬一因為當?shù)倪^分謙虛,造成孩子自卑,那不是罪過大了?
張希孟據(jù)理力爭的勁兒上來了。
此刻的他,可不是一個卑微的公器,而是一個老父親!
“陛下,收服高麗,這事情藍玉當居首功,他運籌協(xié)調(diào),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頗有古之名將的風(fēng)范。至于高麗請求內(nèi)附投降的事情,臣以為還可以思量一下,要不要就這么輕易答應(yīng)?如果能多榨一點油水,或許會更好?!?
朱元璋沉吟再三,盡管張希孟說的都是真的,可他就是不愛聽。
“藍玉的首功咱又沒說不給,但是燕王朱棣,有督師之功……對了,他還在城門口教訓(xùn)過高麗使者,大漲上國威風(fēng)。朱棣的舉動,鼓舞人心,讓百姓認清了高麗狡詐的本性,這也說明朱棣有識人之明??!”
好家伙!
這角度轉(zhuǎn)變的還真快,就連這事都成了朱棣的功勞,張希孟已經(jīng)無以對了。
伱是皇帝,說什么都有理。
“陛下,別的事情,或可以不談,但是這一次,確確實實,要多從高麗身上,榨取些好處,尤其是錢財,絕對不能少?!?
老朱怔了怔,“咱看過了,這些日子開支倒是不少,國庫那邊,也跟咱哭窮,缺口真那么大?”
張希孟點頭,“陛下,義務(wù)教育定下來之后,每年教化部的開支,至少要增加一倍。而且地方還要有配套的安排。我的意思是能給學(xué)校的孩子們,一頓免費的午餐。”
“免費午餐?”
張希孟點頭,“現(xiàn)在各家的孩子越來越多,所謂半大小子吃死老子。他們干活不多,飯量不小。倘若朝廷能給他們提供一頓午餐,減輕家里的負擔(dān),很多父母就會同意孩子上學(xué)。我們現(xiàn)在有三年蒙學(xué),如果再有三年的義務(wù)教育,或許就會好很多?!?
朱元璋眉頭微皺,“好什么?先生說的是什么意思?”
“就是說很多窮地方,普遍六七歲才能上蒙學(xué),有的地方甚至到八歲左右,三年蒙學(xué),三年義務(wù)教育,六年下來,孩子就普遍十三四歲。而這么大的孩子,已經(jīng)可以下地干活,也可以做個學(xué)徒,很多地方早婚的問題,還有不足十歲孩子,進入作坊的童工問題,都能解決了?!?
朱元璋聽著張希孟的話,雖然有理,但卻是歪理。
“張先生,咱們推行義務(wù)教育,難道不是為了培養(yǎng)人才嗎?”
“當然……但陛下不能認為每一個人都是人才?。∥覀冝k了學(xué)堂,讓孩子進來讀書,就能避免一些人流落街頭,最終為禍一方。我們教給孩子一些規(guī)矩,就會讓他們老老實實,尊奉大明法令。我們教給他們衛(wèi)生習(xí)慣,就能避免很多疫病流行。我們把他們放在學(xué)校里,他們就沒有時間去市面上游手好閑,就會大大減少游手好閑之人的數(shù)量,避免他們變成潑皮無賴?!?
“總而之,學(xué)校的作用非常大,學(xué)校就是個泄洪池……在一個人從懵懂無知,變得成熟自信之間,安排一條緩沖區(qū),減少沖擊,避免造成洪水暴漲,沖破堤壩的情況?!?
朱元璋目瞪口呆,看著張希孟,半晌無語。
這位張先生,總是能給自己整點新活兒,讓自己大出預(yù)料!
難道說教育這事,真的像他說得這樣?
假如張希孟講的是真的……貌似應(yīng)該拿出更多的錢,投入教育才是??!這事情涉及到了咱老朱家江山的根基啊!
朱元璋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