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蘇晨也明白了。
為什么在人格評判的結果里,“混亂”這個偏僻的部分,會占有百分之二十一的比重!
不是因為兇手瘋癲或者人格分裂。
而是因為謀殺者,和真正動手的人,根本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人。
一人是偏執(zhí)的屠夫,負責殺人、肢解、拋尸。
另外一人是心思縝密的女學生,負責謀劃、設計反偵察。
而在二十年的偵查之中,警方一直將金陵大學碎尸案的兇手認作一個人,是因為這兩人的關系,非常吊詭。
這個屠夫,相當于是將自己身體和精神的掌控權,全部移交給了這個女學生,他不會獨立思考,而是完全聽令行事,對于后者有一種絕對的信任。
因此,這個女學生在兩個人的關系之中,有著絕對的主導地位,屠夫就像她的身體的一部分,沒有自主,任憑操控。
1996年出版的心理學專著《親密關系》中,將這種極端的雙方關系,稱之為d――s關系。
指的是一方,在肉體和精神上,對另一方的完全臣服,自愿被掌控。
“趙曉越,女,二十二歲,河衛(wèi)省隋山人,單親家庭獨生子女,就讀于金陵大學心理學系,成績優(yōu)異,綜合績點專業(yè)前十?!?
“對于刑偵學有強烈的愛好,看過很多刑偵書籍,除此之外,也是一名重金屬音樂愛好者?!?
蘇晨從沙發(fā)上直起身子,雙手疊放在胸前,他目光平淡,一邊精準地說出了眼前女孩的所有信息,一邊觀察著對方的反應。
老刑偵的審訊手段,都是差不多的。
蘇晨這一次,用的也是段玉當初用的那一招,先講出對方的詳細信息,以此達到震懾的效果。
只不過,和段玉不同,他的手上,掌握著對方實質(zhì)性的關鍵證據(jù)。
而在蘇晨平靜地說完這一大段話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