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朱升這種老儒生,什么都清楚,正如分析的那樣,他是不喜歡大元朝,但是他當了大半輩子大元朝的人,想讓他出山,對付大元朝,必須要給他一個足夠說服自己的理由。
朱元璋是拿真心誠意,打動了老先生,張希孟反復思量,卻是沒有這個本事。
但他轉念一想,似乎又有了思路。
“陶老,李老,我可以給楓林先生寫一封信,大約能請他出山,希望你們能派個領路的?!?
陶安見張希孟頗有把握,他也沒說什么,就把楊天陽叫來。
張希孟這邊又把藍玉叫來了。
很顯然,藍玉已經(jīng)成了張希孟的專用跑腿的,送信小哥了屬于是。
“先生,人家可說了,朱老頭古怪著,你有什么把握,能讓人出山,不會白跑吧?”
張希孟瞪了他一眼,“白跑就白跑,你還敢跟我講條件?趕快滾蛋,耽誤了大事,我拿你姐夫是問!”
藍玉無奈,只能帶上張希孟的信,跟著楊天陽,疾馳前往歙縣,去拜訪朱升。
一封信就能把人調來,陶安和李習都是不那么相信的。
道理很簡單,朱升這把年紀,早就有了定見,不是那么容易沖動的。而且此老一生糾結,弄得脾氣很古怪,等閑人物看不上,你跟他來硬的,他比你硬,你求他,他又不屑一顧。
就這么個軟硬不吃,油鹽不進的老頑固,如何能打動他的心思,這倆人是一點頭緒也沒有。
只能說如果張希孟干成了,他們五體投地!
不過雖然朱升來不來,還要一點時間,但是張希孟在銅陵的行動,著實干凈利落。
常遇春率先攻破銅陵,斬殺元兵三百多人,又俘虜了上千人,同時元廷的知縣以下,一共幾十名官吏,都被俘虜了。
很難得,常遇春竟然沒有大肆殺戮,而是交給張希孟決斷,終于有了進步。
張希孟沒有客氣,根據(jù)百姓的反應,他處死了二十幾個罪大惡極的,把頭顱都掛在了旗桿上……隨即張希孟宣布,根據(jù)土地大綱,開始著手重分田畝,各地百姓可以返回老家鄉(xiāng)鎮(zhèn)等候,很快就會有專門人員到各個鄉(xiāng)村,核實人丁田畝,重分土地。
這一條命令下去,立刻得到了熱烈回響,那些流民紛紛返鄉(xiāng),并且喜氣洋洋,有菩薩兵給我們做主,我們誰也不怕了!
別看朱家軍被百姓稱為菩薩兵,但是須知道,雖然有菩薩低眉,卻也有金剛怒目!
在鏟除官吏之后,張希孟又根據(jù)陶安、李習、陳迪,還有在百姓那里的走訪,將銅陵的豪強分成了三六九等。
其中有二十五家都跟元廷有過合作,主要負責協(xié)助元廷征稅……有人說元廷采取包稅制,可也有人說元廷并不存在包稅制,說包稅制的都是外行,不值得討論。
就像很多歷史公案,難以爭出個結論,但是元史確實明明白白寫著,元廷征收商稅,凡倉庫院務官并合干人等,命各處官司選有產(chǎn)有行之人充之。有產(chǎn)有行者,不就是有一定產(chǎn)業(yè),人品又好,說白了,不還是各地豪強嗎!
讓他們幫忙征稅,到底算不算包稅制,就看怎么定義了。
反正在張希孟這里,幫著元廷征稅的,自然算作要鏟除的豪強,至于用不用殺頭,還要看他們的平時行為,如果并沒有太多惡評,或可以逃過一劫,但查實卻有罪行,斷然沒有活路。
張希孟以霹靂手段,短短兩天,就讓銅陵縣城煥然一新。
無家可歸的流民返回了鄉(xiāng)里,亂七八糟的人被清楚。
整個縣城,都煥然一新。
而就在這個時候,一個老頭,在兩個年輕人的陪同之下,氣喘吁吁,趕到了銅陵縣城。
來的人正是朱升!
這老爺子還真來了!
當看到了朱升,陶安和李習都傻了,“楓林兄,你,你怎么來了?”
朱升連看都沒看他們,只能氣哼哼一聲,“你們干的好事!”
隨后老頭就往里面走,進了二堂,迎面正好看見了張希孟。
“您老就是楓林先生吧,快請坐!”
朱升翻著老眼,勉強坐下,但是卻連茶水也不喝,只是把那封信掏出來,壓在掌下。
“這是誰寫的?”
張希孟笑容不減,“楓林先生,如果晚生說這是我寫的,您信嗎?”
朱升認真看了看張希孟,略顯糾結,說實話,他不覺得一個年輕人能寫出這十六個字,但是這十六個字又確確實實,打在了他的心頭。
想到這里,朱升不由得緩和了語氣,“老夫本是朽木死灰之人,無心俗務,可是這十六個字,著實非同小可,老夫不能無動于衷。我想請問,這到底是出自誰的手?是寫著玩,還是另有深意?”
張希孟一笑,“楓林先生,這的確是我寫的,但也是我家主公的心聲,我可以向楓林先生保證,我家主公必定按照這十六個字,穩(wěn)步推進,以至于最終達到目的!沒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夠阻擋我家主公!”
朱升聽到這里,不由得一怔,老頭思忖了良久,終于一聲長嘆,仰頭望著,“誠如是,老夫當為犬馬,竭盡全力!”
張希孟一喜,“楓林先生,如今要攻取太平等地,解和州之危,可有妙策?”
朱升道:“強攻太平,勝算不大。老夫可以去池州,招降那里的兵馬,隨即從池州發(fā)出求救書信,調動太平元軍援救,而后在半路擊殺,則勝算大增!”
張希孟一聽,眼前一亮,這老頭在池州當了多年學正,根基深厚,絕不會瞎說的。
招攬此老,當真是賺大了。
而此刻朱升緩緩抬起手,在他的掌下壓著一封信,上面只有十六個字,赫然寫著:驅逐胡虜,恢復中華,均分田畝,救濟斯民!
_a